卡塔爾斷交事件 我國天然氣進口需從長計議
2017年6月5日中東地緣政治遭遇巨變——沙特、埃及、巴林、阿聯酋和也門等國與卡塔爾斷交。沙特和阿聯酋關閉與卡塔爾的海陸空聯系,沙特和巴林進一步封鎖進出卡塔爾的船只。雖說卡塔爾同海灣諸國的矛盾由來已久,但此次缺乏前提的狀態下,令世界各國震驚。
眾所周知卡塔爾很富,其暴富的根本就是儲量龐大的天然氣資源。他擁有僅次于俄羅斯和伊朗的全球第三大天然氣儲量——24.6萬億立方米,占全球總儲量的12.51%??ㄋ栯m坐處中東,但其天然氣的主要市場是亞洲和歐洲,日本占其總出口量的15%,成為最大客戶,中國緊隨其后。我國天然氣供應近三分之一源自進口,而卡塔爾是我國第二大進口國,如數據顯示:

截止至2017年4月我國由卡塔爾進口量高達218.21萬噸,占總進口量的22%。此次卡塔爾與周邊國家的斷交,勢必導致天然氣出口不暢,目前雖暫時對亞洲以及歐洲影響不大,但其運輸船航道的改變、路線的延長無形之中增加了運輸費用,勢必使我國進口成本增加。
在此狀況下,我國天然氣應擴大范圍尋求戰略合作伙伴。
首先,美國天然氣能源供應豐富,生產成本低廉,且美國前期稱加大天然氣出口量,增加世界天然氣出口供應。據悉,得益于頁巖氣革命,今年2月,因其出口量略高于進口量79百萬立方英尺,美國已首次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暫時看來,美國出口增多給需求旺盛的我國帶來更多的機遇,本次卡塔爾事件或會間接加速中國與美國天然氣的合作。
其次,澳大利亞是我國天然氣第一大進口國,截止至2017年4月,由澳大利亞進口的天然氣高達410.45萬噸,占比41%,幾乎達到目前進口總量的二分之一,數量龐大,且其進口價格平均在330美元/噸,較卡塔爾相對低廉,而且一直以來我國與其合作頻繁,未來將不排除從澳大利亞加大進口的可能。
再次,據悉2013年中石油與俄諾瓦泰克公司的亞馬爾項目,天然氣勘探開發許可有效期至2045年,作業區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3萬億立方米,現有合同期內96%的液化氣產品已根據長期協議預先銷售給了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客戶,預計每年將至少有400萬噸液化氣銷往中國市場。
卡塔爾巨變雖讓各個客戶國措手不及,但并不是走投無路。在此次的外交地震中,雖短期看來未對天然氣市場造成大的沖擊,但潛移默化中已發生了小的改變。長遠來看,隨著美國對外出口供應的加大以及澳大利亞和俄羅斯的虎視眈眈,未來此三家或成為最大受益者。